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 家长帮APP
  • 所属资料仅支持在高考帮APP上查看

    晋中学院

    同类型大学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与它对比过的高校>>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 即: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车辆与能源学院、体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里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

    1、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学科整合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当时设置的机械类专业有轧钢机器及工艺、锻压机器及工艺、冶金设备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4个本科专业。1985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在秦皇岛创建分校(燕山大学),南北两校分设机械一系、机械二系和冶金机械系、机械系。1997年南北两校合并,正式更名为燕山大学,同时南北两校四系合一,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300名,其中教授81人(含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55人。学院拥有河北省燕赵学者1名,河北省后备院士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人选2名,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河北省教学名师4名。学院现有学生3052人,其中本科生2110人,硕士生808人,博士生134人。   机械工程学院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以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等重点学科为基础,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学院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8个硕士授权学科,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含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国防重点学科和河北省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门国家级精品课、1个省级创新高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11门省级精品课程。   近5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9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近5年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奖励29项,在工程推广应用中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被EI、SCI收录700余篇次,出版著作17部,获批专利121项。   机械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近5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70余人次来学院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派出学术骨干200余人次赴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单位进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与美国伊立诺斯大学、英国赫尔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部分国外大学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机械工程学院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开辟了辽宁金刚重型锻造公司等顶岗实习训练基地,同时企业还在学院设立有奖助学金、泰丰奖助学金、 泰德管业奖助学金等。学院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几年学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2010年6月,燕山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第一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4年成立材料工程系,1996年成立材料工程学院,经过几次分离与合并,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历届领导的带领下,形成了踏实进取的学术风气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斐然。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教授40人(包括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实验师)8人。学院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中青年教授学者,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河北省燕赵学者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霍英东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河北省师德标兵1人。学院形成多个教学科研团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北省教学团队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大型铸锻件材料与制造技术和高分子材料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其中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河北省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有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遵循以人为本、求是拓新的教育理念,精心制定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研究型学院的本科教育模式。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和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4门省级精品课。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任务,获得校级教材建设立项8项,承担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5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计划项目、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防军工等重大和重点课题、省部级基金项目和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及开发项目170余项,科学研究经费达5700余万元,授权专利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14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所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学术交流,学院现有教师中21人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学院还与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丹麦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共同培养博士生和互派访问学者的活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一支由国内外培养的博士为骨干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队伍,在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和应用领域大胆开拓,在非平衡相变与亚稳材料合成、新型亚稳材料设计合成与物性、大块非晶合金和纳米磁性材料、含亚稳相钢铁材料及制备技术、大型铸锻件与制造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等领域都获得了突出的成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共计1085人,其中,博士生78人,硕士生260人,本科生747人。学院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届180人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以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为主体的毕业设计环节训练,推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至今,学院每一届本科毕业生的升研率均超过了35% ,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了90%。 3、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源于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自动控制系,1996年3月正式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在历届领导的带领下形成了踏实进取的学术风气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斐然。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203人,教师146人。其中,教授4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2人,河北省三三三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50人,高级实验师17人。现有学生351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5人,硕士研究生673人,本科生2732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4个本科专业,1个河北省强势学科群,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3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个河北省教学团队,5门河北省精品课。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网络控制与信息处理、电能变换与控制、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过程控制、生物医学和电力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电气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国家五年规划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课题2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4项,霍英东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191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7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7项,省部级三等奖20项。   电气工程学院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小制作、机器人慧鱼实验、单片机培训及单片机实验等,使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达到基本普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近三年,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挑战杯上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东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全国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获得三等奖4项及优秀组织奖。   电气工程学院在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方面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所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学院教师中32人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学院还与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丹麦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共同培养博士生和互派访问学者的活动。 4、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始建于1960年。1983年成立计算机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形成了踏实进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斐然。学院现有教职工210人,教师167人,其中教授3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还具有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别包含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共十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其中光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实验室和计算机虚拟技术与系统集成实验室两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还拥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四个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75人,硕士研究生998人,本科生2220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计划项目、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和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及开发项目46项,科学研究经费达2000余万元,授权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8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 ,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合作,与田纳西大学、伯明翰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以及德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博士为骨干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队伍,在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计算、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现代通信理论及其应用、智能信息处理、雷达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光纤通信器件与系统、红外技术及特种光纤、光纤传感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5、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源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管理工程专业,始建于1979年,1984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98年正式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经过近30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现已形成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6人,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个二级博士授权学科运筹与管理; 2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8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区域经济、行政管理、运筹与管理;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师资班等四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7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业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0余人,本科生1460余人。   近年来,全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可喜成绩,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70余项,共撰写论文1100余篇,编写教材54 部、专著18部。目前,在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项目20余项。学院先后被评为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经济管理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建立学术往来,并聘请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专家来我院讲学。近年来,学院教师中有近30人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6、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力学教研室,始建于1958年,1996年成立土木工程与力学系,2001年更名为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现设有4个专业系和1个专业实验中心,并配有计算机室和图书资料室。学院的基础力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具有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和结构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领域。设有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坚持高起点、严要求,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现拥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并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教学名师1人。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百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280余万元。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坚持开门办学的方针,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先后聘请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这些科学家经常来院讲学,促进了各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发展。组织了一些经常性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交流活动,主要有中日板壳理论基础与应用研讨会、 非线性力学青年学术研讨会、青年教师学术论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论坛等,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院与相关的企事业合作单位建设了一批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7、理学院   理学院始建于1967年,当时称为基础部,2001年经部分学科分离后更名为理学院,成为学校高层次理科人才培育基地。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五个本科系;一个河北省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光学、凝聚态物理,共五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一个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理学院在经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教授19人(包括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9人,高级实验师7人,据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已占到全院教职工46%,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0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910人,其中硕博研究生212人,本科生698。   理学院本着基础课教学一流基础科学研究一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面,以省级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教材优秀奖多项;出版教材16部。学院依托基础学科教学、大力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划、国家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其中多篇被SCI、EI检索;科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   理学院已形成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以信息、电子、材料、统计技术、管理及相关交叉学科之基础理论研究为新兴增长点的科学研究新局面。在保持老学科已有方向的特色、优势与领先水平基础上,力争在更多方向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培养和选聘一批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力争把我院建设成我校承担国家主要相关基础研究的基地。 8、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和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MPA),目前有教师136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3人,近10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此外,还聘请10名一流学者出任讲座教授、15名成绩显著的管理人员出任实践专家,参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法学院现有专业资料馆、大型微机室、模拟法庭、电教演示厅、案例制作室和具有模拟律师事务、模拟公务员事务和模拟文秘事务等先进功能的专用实验室,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广播电视教学平台。总体办学条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文法学院教师近年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0余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40多项,30多人次获得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日趋突出。   文法学院注重同外界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曾成功地举办过多次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一些著名教学科研机构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9、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建于1986年,是燕山大学南迁后较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目前拥有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有教师16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0多人,另外每年聘请20余名英、日、俄、德、法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教师教学认真严谨,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   外国语学院先后同英国利物浦商学院、爱丁堡大学、兰卡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日本横滨大学、澳大利亚蒙那什大学等国际名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保持着经常的友好往来。近年来,已选送40余名教师到国外深造。   外国语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承担或完成省部级和学校教学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奖励3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外语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出版各类外语专著、教材和工具书120多部。   外国语学院拥有25个现代化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室,设有同声传译及专业录音室,可收视英国BBC、美国CNN、日本NHK、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以及法国和德国电视节目;每年购进大量国内外原版外文书籍、资料和报刊。   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俄语语言文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五个本科专业。 10、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于2001年,下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和实验中心六个系级单位。   学院现有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授权点。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161人,本科生1120人。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化学河北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以及应用化学、化工过程机械两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9名,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5人;包括教授16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68%。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首批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留学回国教师15人。学院特聘中国工程院庞国芳院士为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工程院高金吉院士为共享院士。   学院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发及应用项目5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到款额千万元以上,年均高水平科研论文近百篇。已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近年来,我院30多名学生取得了在国家级和河北省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了特、一、二等奖的佳绩。   目前学院已形成了本科生教育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学院教学严谨、学风优良,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校已开展的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三届教学观摩大赛,我院均获得一等奖。 学院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40项,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发及应用项目8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到款额一千万元以上。已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近年来,有3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河北省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获特、一、二等奖。 11、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源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工业造型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1年组建艺术系,2004年成立艺术学院,2008年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学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一定的办学规模,现拥有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方向)和音乐学(音乐表演方向)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开设工业设计(艺术类)、工业设计(理工类)、艺术设计、雕塑、音乐表演等五个本科专业,在校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   学院拥有强大的教学科研团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设有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综合绘画与设计系、雕塑系、音乐系、基础教研部和综合实验中心等业务机构,现有教职工100人,专职教师80人,其中正副教授23人,硕士生导师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3人,并长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开展其它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活动硕果累累,每年市级以上科研立项超过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展览比赛获奖50余项,出版教材或专著3部以上。近几年来,上述数字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学校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近30000平米的教学楼已于2009年秋季学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还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及先进的实验设备,为本学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良好的平台。   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000余名,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部分高校的教学骨干和艺术团体及设计院所的业务主力,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艺术与设计学院全体师生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扎机遇,改革创新,苦练内功,培育亮点,不断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用更多更好的成绩续写学院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12、车辆与能源学院   车辆与能源学院成立于2004年2月,由车辆工程、交通运输、 石油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四个专业组建而成。学院下设车辆与交通工程系、石油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室、石油工程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等三个专业实验室;汽车工程研究所、石油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技术及应用研究所等三个工程技术研究所。   车辆与能源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师39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教师中教授6人(包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具有硕士学位19人。此外,学院有外籍教授1人,国内讲座教授5人。   车辆与能源学院现有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等四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与动力工程、石油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95人,本科生908人。   车辆与能源学院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及企业工程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作在国内竞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车辆与能源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学院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等学校有着密切的科研联系及学术交流,并与美国福特汽车、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及国内大型的汽车设计、生产单位,以及大型的石油公司、发电厂、汽轮机厂、锅炉厂、制冷公司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   车辆与能源学院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技术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学校各学院中名列前茅。 13、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前身为燕山大学体育系,2010年更名为体育学院。下设一个本科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目前现有教职工51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18人,助教6 人,教辅人员 5人。   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19640㎡。主要包括: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400米田径场地4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篮球场地27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排球场地20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室内羽毛球场地12块,灯光塑胶网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馆1个,武术散打教学房1个,台球教学房1个,健身房2个,健身路径及单、双杠等多功能练习场地4处,体育设施较为齐全,另外配备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一个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一个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多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同类型大学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与它对比过的高校>>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zhangran@100ta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